中文版 | ENGLISH
您的位置: 首页  ?  学者风采

刘建平副教授简介

作者:   来源:传播研究院  时间:2011-04-09

 






刘建平,1994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课程毕业,即赴日本国立宇都宫大学留学,1996年归国就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,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课程,在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留学两年。获国际政治学专业法学博士学位。2007年7月毕业后就职于英国365bet备用网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,现为该中心副教授。

长期以来主要致力于国际政治、国际关系、中国政治、中国外交和日本问题、中日关系的研究,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、《历史研究》、《国际政治研究》、《当代中国史研究》、《开放时代》等多种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题论文,在《经济日报》、《中国改革报》、《中华读书报》、《环球时报》、《中国图书评论》、《二十一世纪》(香港)、《中国评论》(香港)等多种报刊发表学术书评、国际问题和中国政治、社会文化问题评论,在中央级内参也有研究论文发表。

有论著《战后中日关系:“不正常”历史的过程结构》(中国传媒大学“211”工程三期重点学科资助项目)、《新中国的原点》、译著《日本新保守主义》和《日本人的战争观──历史与现实的纠葛》出版,参与编纂《毛泽东年谱》建国后部分。


主要学术论文篇目有:

1.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“一边倒”国际战略的形成

2.苏共与中共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

3.“一边倒”冷战体制下和平共处的限度:朝鲜战争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

4.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

5.中国的民间外交:历史反思与学术规范

6.“西藏问题”视野中的西方与中国

7.慎重探讨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

8.从中日关系正常化看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转折

9.新民主主义的命运和刘少奇的失败

10.中国的日本论和对日外交危机

11.中间地带理论与战后中日关系

12.历史“共同研究”的虚与实:跨国学术研究要“超越”什么?

13.战后中日关系研究的概况与问题──以中日两国的学术专著为中心

14.野坂参三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──新中国对日外交思想探源

15.战后中日关系之“人民外交”的生成:过程与概念

16.作为帝国主义政治学的“记忆”与“忘却”

17.被政治隐喻化的中日“毒饺子事件”

18.“天价”日本农产品的腐败经济学

19.战争责任问题与革命外交遗产

20.暖春之旅:“战略互惠关系”的时代定位与政治隐忧

21.从国际政治到世界政治──朝鲜核危机之六方会谈处理模式的理论意义

22.化解人权与主权之间的紧张:国际法准则和中国历史的逻辑

23.在比较历史研究中理解民族主义:伪问题与真问题

24.文明冲突论:被揭示的与被遮蔽的

21.革命政治过程中理论的生成:以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为中心

22.作为政治改革思想先驱者的刘少奇

23.社会冷战论:在政治学、社会学研究中理解中国

24.刘少奇对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初步探索

25.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:新中国1951

26.研究20世纪中国问题的意义与方法

27.从思想共同体重建共同体精神

28.当代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及其文化身份

29.社会史学视野中的公共安全问题

30.五四精神与中华民族新世纪的命运

31.历史与政治学视野中的党史文献编纂

32.现代中国的土地政治学

33.苏联、斯大林与新中国初期的对日外交

34.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探源

35.苏联、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及其体制的确立

36.国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研究述评

37.中日“人民外交”的挫折:过程研究与结构分析

38.战后中日关系的“赔偿问题”史